《論語十二章》原文+翻譯+注釋+文言文知識+賞析,詳細講解每章的寓意
《論語》十二章
孔子及其弟子 〔先秦〕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《學而》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《學而》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《為政》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《為政》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《為政》子曰:“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!”《雍也》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《雍也》子曰:“飯疏食,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”《述而》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《述而》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”《子罕》子曰:“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”《子罕》子夏曰:“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《子張》
《論語》十二章翻譯
孔子說:“學了(知識)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,不也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也是很快樂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惱怒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?”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?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?”孔子說:“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,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,四十歲(遇事)能不迷惑,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,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,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,不會超過規矩。”孔子說:“溫習學過的知識,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,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。”孔子說:“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,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。”孔子說:“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!一竹籃飯,一瓢水,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,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,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。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!”孔子說:“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;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。”孔子說:“我整天吃粗糧,喝冷水,彎著胳膊做枕頭,也自得其樂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,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。”孔子說:“多個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。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,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。”孔子在河邊感嘆道: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,日夜不停。”孔子說:“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,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。”子夏說:“博覽群書廣泛學習,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,懇切地提問,多考慮當前的事,仁德就在其中了。”
《論語》十二章注釋
子:古代對男子的尊稱,這里指孔子。時習:按時溫習。時,按時。不亦說乎:不是很愉快嗎?不亦……乎,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。說,通假字,同“悅”,愉快。慍:生氣,發怒。君子: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,有才德的人。吾:人稱代詞,我。日:每天。三?。憾啻芜M行自我檢查。三,泛指多次。一說,實指三個方面。省,自我檢查、反省。為人謀:替人謀劃事情。忠:竭盡自己的心力信:誠信。傳:傳授,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。十有五:十五歲。有,同“又”,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。立:立身,指能有所成就。站立,站得住?;螅好曰?,疑惑。天命:上天的意旨。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。命,命令。耳順:對此有多種解釋,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。從心所欲:順從意愿。逾矩:越過法度。逾,越過。矩,法度。溫故而知新:溫習學過的知識,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。罔(wǎng):迷惑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。殆(dài):疑惑?;兀杭搭伝?前521—前490),字子淵,春秋末期魯國人,孔子的弟子。簞: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??埃耗苋淌?。之:代詞,它,這里指學問和事業。一說,指仁德。者:代詞,“……的人”。好:喜愛,愛好。樂:以……為快樂。飯疏食,飲水:吃粗糧,喝冷水。飯,吃。疏食,粗糧。水,文言文中稱冷水為“水”,熱水為“湯”。肱(gōng):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,這里指胳膊。于:介詞,對,對于。如浮云:像浮云一樣。焉:于此,意思是在其中。善者:好的方面,優點。善,好。者,……的人川上:河邊。川,河流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: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,日夜不停。逝,往;離去。斯,代詞,這,指河水。夫,語氣詞,用于句末,表示感嘆。三軍:指軍隊。奪:改變。匹夫:指平民中的男子,這里泛指平民百姓。子夏(前507—?):即卜商,字子夏,春秋末期晉國人,孔子的弟子。
篤志:志向堅定。篤,堅守。切問而近思:懇切地發問求教,多思考當前的事情。切,懇切。
仁:仁德。
文言知識
一、通假字說:同“悅”,愉快。有:同“又”,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。二、古今異義1、學而時習之時,古義:按一定時間;今義:時間。習,古義:復習今義:學2、吾日三省吾身日,古義:每天;今義:一日。三,古義:泛指多數,今義:數詞,三3、溫故而知新古義:舊的知識今義:過去的,老的4、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,古義:優點;今義:善良的人。從,古義:跟從(學習);今義:跟從。5、可以為師矣古義:可以憑借;今義:可能,許可三、一詞多義為:①為人謀而不忠乎(替)②可以為師矣(成為,做)而:學而時習之(表順承,然后,就)人不知而不慍(轉折連詞,卻)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(表修飾)溫故而知新(順承連詞,不譯)學而不思則罔(表轉折,但是、卻)擇其善者而從之(表順承,然后、就)博學而篤志(表并列,并且、和)知:①人不知而不慍(了解)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(懂得)③溫故而知新(得到)樂:①不亦樂乎(愉快,快樂)②好知者不如樂知者(以……為樂)其: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(人稱代詞,他的)人不堪其憂(指示代詞,這、那)回也不改其樂(人稱代詞,他的)樂亦在其中矣(指示代詞,這)仁在其中矣(指示代詞,這)四、特殊句式人不知而不慍(省略句,人不知吾而吾不慍)可以為師矣。(省略句,可以之為師矣)賢哉,回也!(省略句,主謂倒裝)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(省略句)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(判斷句)
《論語》十二章賞析
《論語》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,由若干篇章組成,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、道德修養、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。所選十二則,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、實事求是的精神;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、學思結合、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,對后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。另外,還有關于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,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?! 〉谝徽聫膶W習方法講到個人修養,學以致用,體現學習的價值。學而時習之強調知識的學習需要自覺,不斷實踐。有朋自遠方來體現學習又是相互切磋,相互交流的事情。人不知而不慍體現個人修養與別人知不知道沒有關系,而是不求名利,自我進步。 第二章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,提高自我修養。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。隨年齡增長,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,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?! 〉谒恼聫娬{思考是學習的關鍵,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,才可以為師?! 〉谖逭玛U明學與思的辯證關系,即學和思要相結合,才能有所得?! 〉诹滦奚硪浭芾Э?,貧窮的考驗,表現了顏回安貧樂道的君子形象?! 〉谄哒麦w現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?! 〉诎苏轮v富貴和仁義之間如何抉擇,體現了孔子寧愿貧賤而堅守義,不義之財不可取的觀念?! 〉诰耪聫娬{無論何時何地,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,取長補短,同時要有端正的態度?! 〉谑逻@句話是孔子對于時間流逝,生命短暫的感嘆。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?! 〉谑徽聫娬{堅守志向,要捍衛自己的人格,堅守氣節, 第十二章講提升個人修養的方法,即要博學,篤志,切問,近思,這也是求仁的途徑。

上一篇:《滕王閣序》全文解析與見解
聯系我們
報名咨詢: 柳老師 15527095332
龍門尚學簡介
熱門文章
聯系我們
報名咨詢: 柳老師 15527095332